股民進化 港股失寵 老行尊細訴盛轉衰之路
2023年7月13日

今日談到港股投資,很多人都會以「頹」、「悶」等字形容。漸漸大家都淡忘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有過股民「魚翅撈飯」的大時代,很多散戶投資者其實都不懂股票,but so what?反正隨便買都賺。時移世易,如今投資者脫胎換骨,不再憧憬港股神話,寧買美股,不入悶局。港股還有得炒嗎?

從前香港上市公司數目少,規模也不大,但本地散戶都足以令股價一步登天,此情此景,恐怕已成絕響。 (香港證券交易所1985年年刊圖片)
從前香港上市公司數目少,規模也不大,但本地散戶都足以令股價一步登天,此情此景,恐怕已成絕響。 (香港證券交易所1985年年刊圖片)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魚翅撈飯」,未吃過都一定聽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經濟騰飛,股、樓皆旺,「魚翅撈飯」、「紅酒漱口」是投資者生活寫照,不少人索性辭去長工全職炒股,政府為冷卻過熱股市,更曾出動消防員「救火」,禁止股民入華人行交易股票。荒謬得惹笑?當年投資者情緒的確高漲如斯。

「我以前成日都想八點就開市,九點都嫌太晏,最好就永遠不要收市!」許照中是六福金融主席及行政總裁,曾任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理事會理事及副主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董事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上市委員會委員,縱橫證券投資界逾五十年,經歷過香港股市最好、最壞的時代。

「香港黐線」

他憶述當年入行兩年就遇上大牛市,股民一頭熱,什麼都不理,凡股票就買,無他,錢太易賺。「以前一返工,客人就有錢賺,人人都開心!」那時候普羅大眾一般對股票認識不深,什麼基本面、技術面,對他們來說都如浮雲,「他們只看哪隻升,逢股必炒」。

由1969年李福兆牽頭開辦遠東交易所開始,三年間已經四足鼎立(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亞洲證券交易所),市民很容易就能入市分一杯羮,但盲頭蒼蠅始終會撞板。

1972年末,「香港天線」於九龍證券交易所上市,雖然招股書上已寫明「未開始經營」,一切業務僅為概念,投資者卻未做功課就蜂擁入市,令股價在六星期內由1港元暴升至30港元,泡沫當然隨即應聲爆破,清盤收場,史稱「香港黐線」。「黐線」二字,除了形容這隻曇花一現的泡沫股,也適合用來形容當時的投資者。

散戶天下 莊家玩晒

當年港股架構簡單,投資者也以本地散戶為主,許照中形容是「散戶天下」。他總結出當年散戶投資者一大特色:「跟風」。跟報紙專欄、跟經紀、跟李嘉誠……反正就是要跟!「我認識很多人都沒有學過股票,更不會管他們買的公司底蘊如何。」

其時大莊家捕捉散戶投資者盲從的弱點,以大量證券戶口「搭棚」,製造某隻股票交投熾熱的假象,投資者見狀,容易上當跟着入市。1973年股災前的「置地飲牛奶」、「合和假股票」事件,皆與投資者情緒息息相關。許照中回想起當年恒指由1774.9點高位(他真的記得這個數字)暴跌逾九成至翌年約150點,仍然心有餘悸,「當年投資者好慘!」

機構投資者、國企進場

後來為便於監管,四大交易所在1986年正式合併為「香港聯合交易所」,始得海外資金、投資銀行等青睞。翌年10月香港股市再次迎來股災,促成證監會成立,踏入九十年代,香港證券交易愈益完善,許照中憶述當年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投行陸續進駐香港,散戶角色不再吃重。

1993年青島啤酒以首家H股之姿在港上市,吸引更多看好中國的國際投資者透過H股押注中國,「是香港股市分水嶺」,自此港股結構丕變,時至今日許照中直言,「散戶在香港再無容身之地」。

港交所前行政總裁周文耀近日離世,扶靈六人之中,有四人是當年國企上市推手,許照中正是其一,當年與馬時亨同為上市委員會委員。許憶述,當年國企來港IPO,很多最後都由基金認購,散戶就算想買都買不到,「九十年代散戶與基金都在爭奪」。

散戶被迫進化

以前有種散戶投資者愛「搶帽子」,在一天內完成低買高賣,賺取即日價差,通常就是跟莊家搭棚入市的那些人;但自從結構性產品如雨後春筍充斥市場,機構投資者往往兩手操作,一邊買入股票,一邊在其他市場沽售結構性產品套利,投資市場不再簡單,投資者想跟風也跟不了,只得在一輪「損手爛腳」後黯然離場,炒股不再像從前般美好。

經歷過股災,投資者開始明白沒有只升不跌的股票,一味跟風炒股絕非上策,「很多人走去炒窩輪」。許照中經歷過連主婦都群起炒窩輪的時代,「炒到買餸錢都輸埋」,2004年,香港窩輪總成交金額高達66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窩輪到牛熊證,再到各類衍生工具,許照中說今日證券行生意難做,「要upgrade,做財富管理,不能再純粹做股票交易」。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說,現今年輕投資者知識豐富,資訊又發達,分析投資產品的能力遠較以前強,「後生仔可以教你看移動平均線、玩模擬交易,求學時已開始接觸投資」。

根據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的《零售投資者研究2021》,30歲以下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群組低,反而持有如衍生權證(窩輪)、牛熊證和界內證等上市結構性產品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群組高,這可能與上市結構性產品的成本較低有關。隨着網上交易愈來愈盛行,熟悉科技的年輕人成為散戶主流,股票已不再萬千寵愛在一身,「他們會投資黃金、石油、期貨、窩輪,未必會投資股票,就算買股票也有很多玩法,會做對沖、鎖倉、止蝕」,與以前的投資者大相逕庭。袁偉基甚至有學生專研外國股票,翻譯印度文研究印股,具探險精神。

——節錄自7月號《信報財經月刊》